top of page
同行

撰文:钟丽珊/乐施会社会性别与公民社会发展项目经理

 

 

自2002年以来,乐施会就通过项目支持河南社区教育研究中心在河南农村进行社区工作,支持不同的草根组织,包括在登封的周山村农村妇女,当时的目的主要是挖掘和支持妇女手工艺。在担任乐施会社会性别项目工作人员后,我在2004年第一次到周山村走访姐妹们的家。她们害羞地展示自己的手工活,轻声说着“做得不好”,却难掩对手工艺的爱好。周山村住户分散,妇女既要干农活,又要照料家里老少,除非有迫切需要,她们没时间也没闲情串门。除了家里人,没有其他说话的伴儿。自从有了手工艺小组,妇女们会挤出时间一起做手工艺,交流切磋技术心得,拉家常,谈心事。手工艺成为凝聚周山村妇女的载体。

 

 

初次见面,姐妹们当时还不太能言善道,总是拉着我的手,诚恳地看着我,似是有话想说,又不知怎样开口。探访过不少农村,这样紧紧地拉着手和默默的眼神,是妇女表达亲切和希望你多待会儿的身体语言。

 

 

第二期的项目明确了透过手工艺的制作凝聚妇女,提供空间与机会交流和互助。另外,进行多样化的培训,提高社会性别意识,拓宽知识和加强能力。乐施会希望透过项目的推动,妇女们可以肯定自己的才能、提升自信,既壮大农村妇女声音和力量,且打破主流对农村妇女的偏见和贬抑。

 

女性从来都缺少表达的平台和机会。透过做手工艺,妇女可以我手绣我想和我感,所以,妇女手工艺被视为女性历史的记载体。不过,妇女手工艺一直被主流贬抑,被认为‘不能登大雅之堂’。因此,项目尝试透过重视妇女手工艺,以体现对妇女历史和感想的重视。曾经在登封市和周山村设立了妇女手工艺展览馆,展现妇女生活感想、生育和性别文化历史。

 

 

然而,传统手工艺往往存在男尊女卑和男主外女主内的陈规定型,将女性框定在生育和照顾者的角色,把女性置于从属地位。因此,在尊重和传承妇女手工艺的同时,必须反思和纠正不公平和压抑女性的思想观念。周山村姐妹们和河南社区教育研究中心同仁一直在实践中尝试破除‘传统’对女性的枷锁和打破污名。

 

 

这些年来,姐妹们的成长和变化让人鼓舞。现在每次见面,姐妹们跟我都说好多话。让姐妹们介绍协会工作、分享经验教训、表达观点立场都不怯场。哪怕面对专家、官员,也是不卑不亢。自从集体生产后,姐妹情谊更显深厚,多次事件,尤其是如何面对新上场的村委会,深刻体现了妇女团结就是力量。

 

 

改变不仅在妇女发生。姐妹们的改变,带动了她们家庭的改变,书里不少故事谈及夫妻和家庭关系的改变。姐妹们的蜕变,以及对村里的贡献,也影响了邻里和村两委对妇女的看法。妇女的地位也在过程中逐渐提高了。

 

 

周山村姐妹另一创举,就是促成周山村成为全国首例明确落实男女平等的村规民约修订,是全国典范。加上女娶男婚礼、多样化的宣传教育活动,推动着农村的性别平等。

 

 

前阵子项目评估,再访周山村姐妹。谈及未来计划时,两位会长说:“目前只想把协会搞好,如果有对老百姓不利的事情,我们还是会站出来的。”没有夸张的神情和语气,那股正义和承担感,却深刻坚定。

 

 

周山村姐妹们的故事,很大程度上,也是中国农村妇女的故事。在不平等的制度和文化下,农村妇女进一步被边缘化,丰硕的经济和其他改革成果也未能平等享受到。弱势从来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制度造就的。项目主要是提供资源和机会,尝试逆转不公平状况。

 

 

<返回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