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针线绣出公义的天空——农村妇女充权路

撰文:钟丽珊/乐施会社会性别与公民社会发展项目经理

 

 

“我们是在创造历史!”一向老实谦虚的景秀芳自豪地说。乍听之下,被吓住了……

 

不过,回顾河南周山村农村妇女们所做的事情,在这讲求金钱回报、经济效益、男尊女卑、各为其利的社会,她们的确是从困境中闯出了斑斓的新天地。不但颠覆了主流文化对农村妇女、以致女性的偏见与歧视,作为全国第一个修改村规民约的村庄,周山村的妇女们更激发了全国性“修改村规民约,推动性别平等”的农村性别变革。

 

这不只是一个脱贫的故事。

 

农村贫困与性别不平等

 

在说周山村姐妹们故事之前,需要先了解一下中国农村发展趋势和性别状况。

 

经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增长,可是,城乡在财富、资源、机会和发展步伐差距持续增大,有“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的比喻, 更有以“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概括三农问题。农产品不足以赚取生活所需的现金开支,农村的青中壮年都跑到城市打工赚钱、去寻求发展机会和渠道。于是,农村就留下了被谑称为“386199”部队的妇女、儿童和老人。3月8日是国际妇女节,6月1日是国际儿童节,农历9月9日是重阳节,有敬老含意。

 

全国妇女联合会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妇女达5,000万人,农村留守儿童则逾6,000万人,而民政部数据显示农村留守老人近5,000万人。妇女成为农村的主要劳动力,既忙于种地养牲口的生产工作来维持生计,又要肩负料理家里老少的家务劳动。 她们的生活圈子就是“面朝土地背朝天”、“成天围着锅台转”。在贫困农村里,妇女们的生活是繁忙、劳碌、却枯燥。

 

2006年国家回应农村和农民的困境,推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方针。对于妇女成为农村的主要生产和劳动力,有评论认为‘妇女素质低是新农村建设的一大挑战’。这样的说法,固然含有看低妇女的意思,也贬抑了妇女在农村发展的角色与贡献。不过,农村妇女的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接受技术培训机会、获得信贷的可能性、土地和财产拥有权等情况确实比男性低。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层面,农村妇女都处于弱势:资源和机会欠缺,权利缺失,既没有声音,更没有权力,造成贫困女性化和女性贫困化,女性更容易堕入贫困的漩涡。农村妇女的‘素质差’并非天生的,更不是妇女自身的问题,而是不平等的政策和制度使然。

 

重男轻女的不平等制度下,巩固了观念上的男尊女卑、男强女弱;地位上的男高女低;资源分配上的男多女少;决策上的男主女从;评价上的褒男贬女。因此,在开展扶贫发展的工作时,必须要处理性别不平等的问题,否则,投入的资源随着性别不平等制度的运转,很可能变相加剧性别不公正,扶贫也不会到位。

 

手工艺述说她们的故事

女性从来都缺乏表达的平台和机会。历史( history), 主要是男性的故事,不论是执笔撰写的,还是故事的主角都是压倒性的男性。一直以来,“女子无才便是德”既是女性无须读书认字的借口,又使剥夺女性受教育机会和权利的做法正常化和合理化。然而,不会书写的妇女,并不等于没有想法、没有感受。被框定在家的妇女,洗衣做饭、干针线活。针线布就成为女性的纸笔墨,妇女将所想所感所说刺绣记录下来。因此,妇女手工艺素来被视为女性历史的记载体,每件作品都在述说着“她”的故事。然而,妇女手工艺一直被主流贬抑,被认为“不能登大雅之堂”。

 

2002年,一群关心草根妇女发展的河南社区教育研究中心人员,在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大冶镇周山村进行田野调查时,发现周山村妇女还保留着中原传统手工艺,部分妇女仍然热爱着刺绣和纺织。周山村地处山区,是当地的贫困村。除了出外打工、到煤矿工作外,当地没有什么种地以外的收入来源。登封有个世界闻名的少林寺,每年游客络绎不绝,是手工艺产品的潜在顾客。曾经参与建立中国首个女性文化博物馆的河南社区教育研究中心,打算发掘妇女民间艺人、保存妇女民间艺术和开发手工艺产品。

 

乐施会一直探索如何通过妇女赋权,增强妇女能力,协助妇女发声,提高农村妇女在家庭和社区中的地位,让妇女有能力享有及维护自己应有的权利,摆脱贫困并享有美好生活。当时的情况来说,手工艺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于是2002年始,乐施会支持河南社区教育研究中心在周山村向妇女开展不同类型的培训,发动更多妇女参与手工艺制作,开发旅游手工艺品。在第一期的项目支持下,建立了“妇女传统手工艺品展览室”,作为手工艺品生产的培训基地和展示女性文化的窗口。在周山村集合了20多位农村妇女手工艺品生产者,组织了4个手工艺品生产小组。

 

乐施会于2004年继续支持河南社区教育研究中心开展了“河南农村妇女传统手工艺品开发与妇女赋权项目。项目仍然以开发妇女传统手工艺品为切入点,但更强调“妇女赋权”——即在增加妇女经济收入的同时,增强农村妇女自主和自我发展能力,透过建立周山村妇女手工艺协会,凝聚妇女,壮大声音,促进其参与社区事务管理。

 

 

巧女绣出人生新图像

 

开发公益产品  增强妇女自身能力

2004年至2010年的项目实施期间,举办了“百名巧女手艺大赛”发掘了不少手工艺能手和独特作品,并且提供了交流切磋的机会,吸纳更多妇女参与。经历过妇女团结、组织发展等培训和讨论后,妇女生产骨干在2004年成立了“周山村妇女手工艺品开发协会”,协会宗旨是“开发妇女手工艺品、增强妇女自身能力、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促进妇女参与社区管理”。这是名符其实的草根妇女组织,在当时实在难能可贵。

 

项目持续支持妇女开展多样的技术培训,包括色彩搭配、绣花图案的文化阐释、基本绘图技巧等培训,还有外出考察学习。周山村妇女手工艺协会后来开发的产品超越了前景不太乐观的旅游产品路线,开拓了

1. 具有当地特色的收藏性产品,如百花帐、鸳鸯靠垫、绣花荷包、虎头帽、虎头鞋、虎头枕等;

2. 将“工艺”和“实用”结合起来的实用性产品,如绣花拖鞋、绣花围裙、名片夹、零钱包、电脑包、U盘包、钥匙包、笔袋等等,很受消费者欢迎。以上两部分产品,经过登封市有关部门的评审,已经被列为“登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3. 公益产品则是协会的特色市场,如支持艾滋病感染者的红丝带和便携式药盒、环保购物袋、“纠正男孩偏好、推动性别平等”资料包、绣有“关爱女孩”标志的围裙等,并接受公益团体的特制订单。

 

在制作公益手工艺品之前,妇女们都会接受相关培训,理解产品背后的理念,增加对问题的认识,例如艾滋病常识、艾滋病感染者的处境、出生性别比失调与性别平等的关系、环保的意义等。因此,妇女们并非盲目的生产者,她们理解产品蕴含的意义。手工艺产品把妇女们与不同群体联系起来,产品传递着她们对不同群体的关心与支持。

 

小草开花散芬芳

妇女们有了自己的收入,自己赚的钱可以决定怎样花。“以前不会挣钱,不敢向丈夫要,现在多少总是自己挣的,也不问他要钱,想去郑州,就去转悠转悠。”在百名巧女手艺大赛夺得特等奖的协会骨干王云说。而协会会长景秀芳则用赚来的钱交了学费让之前为了弟弟而辍学的女儿再上学。当中体现的妇女自主、给予女孩受教育机会等思想观念,是社会性别培训的效果。秀芳更形容参加社会性别培训是她人生的转捩点,“我的理念改变了,以前就在家里做饭,后来知道自己也有潜能,打破传统的观念,女人也是人,女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

 

周山村住户分散,妇女既要干农活,又要照料家里老少,除非有迫切需要,她们没时间也没闲情串门。除了家里人,没有其他说话的伴儿。自从有了手工艺小组,妇女们会挤出时间一起做手工艺,交流切磋技术心得,拉家常,谈心事。透过多样的培训和外出交流,妇女们都俨如脱胎换骨。

 

“我过去自卑,光会做饭,没有见过人,思想不开窍,光会哭。现在能力提高了,在人前能说话,有自己的想法,阳光灿烂了。主要原因是参加了手工艺协会,有培训学习,出外参观。”秀芳形容自己的转变。姐妹们也说她以前保守,把自己包裹起来,现在人变得开怀了。

 

副会长谢春芳也说参加协会让她自信起来,更得到他人的赏识:“我以前是无人知道的小草,想不到自己会出人头地。我是外地嫁过来的媳妇,土语和这边都不一样。刚来时人家把自己看得可低,自己也看不起自己,现在小草有点芬芳了,开花了,经过多次培训,学习,做(针线)活,别人高看自己了。”

 

另一位副会长冯瑞粉的视野则拓宽了不少,“以前成天围着锅台转,没有到过外地去,经过多次培训,敢说话,认识人多了,以前不高兴,撅着嘴,现在开心了,还烫了发。喜欢现在的自己,现在想干的事就敢去干,我是扎花(刺绣)爱好者。”

 

有了爱好,能力又增长了,妇女自信心提高不少,看到自己的改变,精神焕发,心情舒畅快乐。她们绣自己的图案,脸上乐开花,还散发几束阳光。

 

从仰视到平视

妇女们的改变也让家人关系改善了。妇女们刚刚组织起来的时候,家人反对,邻里嘲笑,认为“几个娘们成不了什么大事”,甚至有的家人还把刺绣用的花样撕毁。协会里手艺最好的王云,丈夫是个乡村医生,特别反对王云外出。但王云偏偏热爱刺绣,爱说爱笑,愿意和姐妹们在一起做活。每次到协会来,王云都要趁着丈夫不注意,一溜烟偷跑出家门。现在,看到手工艺协会的成功,丈夫的态度有了巨大的变化。有时参加活动担心迟到,丈夫还会骑着摩托把她送到协会。谢春芳的儿子在外地读大学,靠着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钱,为妈妈买了一本刺绣图案,帮助妈妈学习设计。妇女们到协会“上班”或参加活动时,丈夫会说:“快走吧,你有工作。”丈夫也开始自己做饭,干点家务。在大男子主义盛行的中原农村,这些点滴改变真的很不容易。

 

被誉为‘金句王’的秀芳形容她与丈夫关系改变最为经典:“以前我是‘仰视’他,现在我跟他是‘平视’。”由不平等走向平等的关系,没有谁压倒谁,更多的是互相尊重。

 

 

妇女带动社区变革

 

开展丰富的农村文化生活

农村生活枯燥,手工艺固然是妇女的爱好,但是,不是所有妇女都热衷于手工艺,也不一定能做得好。为了照顾到妇女们不同的爱好,协会还组织举办其他文娱活动,例如周山村秧歌队。协会成员和她们一起编排了“巧女秧歌”,以“纺线”、“织布”、“绣花”、“展示产品”等动作来表现手工艺协会的工作和妇女们的喜悦。村里没有参加协会的妇女也经常来跳。工作之余,协会的妇女们都会到院里扭扭,既锻炼身体,又娱乐身心,有时还会到村里、镇里的庙会及一些庆祝场面演出。

 

在手工艺协会的带动下,以老年妇女为主体的“老年协会”也在周山村成立了。老年协会的10位妇女在2010年5月参加了民众戏剧《妈妈和女儿的故事》演出。该剧通过几对妈妈和女儿的故事,鞭挞了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的重男轻女现象,呼吁改变传统观念,让妇女和女童良好地成长。

 

农村的文化气息也在项目支持下越来越浓厚,村两委为手工艺协会修缮了“周山村手工艺制作室”和“周山村妇女生活展览室”, 妇女们每天在制作室共同制作产品,说说笑笑。生活展览馆则以周山村为例展示了农村妇女的状况和变化。

 

此外,慕名而来拜访参观的团体也很多,这些团体来自不同地区,甚至外国的。村庄生活也活跃不少。

 

参与社区管理  修订村规民约

随着协会的发展,协会成员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她们在社区里的地位也有了很大改善。2008年底村委会的换届选举中,协会的三位副会长,瑞粉被选为村委委员兼妇女主任,春芳当选了村民组长,改云继续连任计生专干。

 

鉴于周山村妇女手工艺协会在当地的基础和影响力,中央党校“性别平等政策倡导课题组”选择周山村成为全国第一个修订村规民约的村庄,从而激发了全国性的“修订村规民约,推进性别平等”的变革。

 

村规民约是村民共同约定的规章制度。不过,不少村规民约内容与宪法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有抵触。比如说,好些村里规定婚后必须女到男家,出嫁女失去了村民待遇,土地要不被收回,要不被家里人占了。很多农村妇女即使面对家庭暴力等问题都难以离婚,因为她们回不了娘家。轻视甚至违反妇女权益的规定屡见不鲜。由于涉及利益、风俗习惯、民主自治等问题,修改不公平的村规民约一直遇到困难重重。

 

2009年3月10-11日,在登封召开“周山村村规民约修订研讨会”,参加会议的24名成员中,都是村两委成员、村民组长,或者村民代表,以特邀妇女代表身份参加会议的秀芳,自我介绍时自豪地说:“我一不是村委委员,二不是村民代表,我代表妇女手工艺协会全体成员参加这次研讨”。

 

3月12日,周山村召开全体村民代表大会通过“村规民约修订草案”时,12名协会成员作为特邀妇女代表参加表决。她们说:“我们从来没有机会参加村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堂堂正正地坐在这里,感到非常自豪!”

 

周山村新修订的村规民约之所以能够写进“男女婚嫁自由,无论是女到男家还是男到女家,均享有村民待遇”、“离婚或丧偶妇女回村,也应享有村民待遇”这些条款,是妇女的积极参与的成果。 她们作为妇女利益的代言人,为消除原有村规民约中的性别歧视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周山村修订村规民约以纳入维护妇女权益和性别平等条款,全国创新,具有示范性作用。后来登封全市325个行政村、漯河47个村庄均先后效法周山村修改村规民约。周山村的经验更走出河南,推广到其他省市,影响到国家的政策方针。国务院在2012年刚颁布的《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强调要"清理涉及社会性别歧视的法规政策"、“指导村(居)民自治组织修订完善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

 

推动和参与村规民约修订,让妇女们真切感受到妇女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和参政议政的重要性。2011年换届时,在姐妹们团结行动下,会长秀芳当选为周山村监委会主任,瑞粉连任妇女主任,改云续任计生专干,她们积极在村里作出贡献。

 

“监委会不是一个摆设,应该发挥监督村庄财务、政务和落实村规民约的作用。我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我原来只是代表妇女,现在要代表全体村民,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参政水平,担当起应付的责任。”当选后的秀芳说。

 

手工艺协会成立至今,最明显的变化是妇女骨干的成长,她们越来越独立、开朗、大胆、团结,用她们的自己的话说:“参加协会,不仅技术提高了,胆量也练出来了,以前不会说不敢说,现在不论有多少人都敢发表自己的意见。我们越来越活得‘有心劲儿’啦!”

 

移风易俗——再建农村性别公正文化

协会成员透过培训、经历和实践,提高了社会性别觉悟,意识到自己在推进农村性别平等的责任。农村的婚庆丧葬仪式仍是非常重男轻女的,要推进农村性别平等,必须改变性别歧视的“传统”风俗习惯。

 

2008年11月20日,协会成员郝玉枝的女儿招婿,举办了一场轰动全村的“女娶男”婚礼——由女儿坐“花车”从娘家出发去迎娶新郎。婚礼现场热闹非凡,300多名村民前来捧场,礼台两边的大幅对联写着;“男尊女、女尊男、男女平等;男娶女、女娶男、两样都行”。会长秀芳第一次登上礼台,热情洋溢地向着村民们说:“周山村几十年、几百年都没见过这样的婚礼,生女孩照样能为父母争光!”在郝玉枝的带动下,后来又有三个家庭举办了“女娶男”婚礼,促进了乡风民俗的变革。

 

2012年2月,协会副会长周改云的母亲去世,乘着修改村规民约的势头,加上村两委大力支持,协会的妇女们再次颠覆了奉行多年的风俗。在葬礼上,改云为母亲主持出殡、打幡,她的妹妹改凤摔老盘,一改女儿不能打幡摔盘的传统。协会的姐妹们全来帮忙,秀芳更在葬礼上代表协会,号召村民改掉丧葬礼仪上的重男轻女风俗,并提倡对老人“厚养薄葬”。这场葬礼让大家看到女儿也能养老送终。

 

作为草根妇女组织,周山村妇女手工艺协会,持续以不同行动实现她们的宗旨:“开发妇女手工艺品、增强妇女自身能力、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促进妇女参与社区管理”。

 

 

结语:草根妇女组织的成长

 

支持草根妇女组织团结,提升社会性别和权利意识、加强多样能力,并提供参与的机会和平台,促进妇女参与决策,是乐施会社会性别主题项目促进弱势妇女赋权的方法。周山村农村妇女手工艺协会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基于河南的成功经验,乐施会因地制宜继续推动不同地区的农村妇女充权。当中项目策略特别强调促进妇女成为改变的缔造者,形成“妇女带动改变”的社区发展模式。草根妇女组织成员的改变,将会影响村里妇女群体、她们的家人、村组干部、社区的不同群体,如男性、老人和小孩等。

 

不过,在不平等性别制度之下,草根妇女组织的成长与发展面临更多挑战和更大的困难。因此,能持续自主运作并发挥影响力的草根妇女组织都体现出惊人的韧劲。2009年,社会性别项目支持的妇女草根组织工作坊,来自各地的草根妇女组织代表共同创作了顺口溜,好能概括表达草根妇女组织的宗旨、挑战与意义。

 

咱们组织成立了,参加人员还不少;

又学习,又培训,经济收入不太高。

家庭成员齐反对,乡亲四邻也嘲笑;

自己觉得脸无光,部分成员流失掉。

 

姐妹们,别烦恼,换个角度来思考。

收入不能只看钱,个人成长最重要;

提高技术和能力,文化生活活跃了;

家庭和睦眼界宽,身心健康换面貌;

自我价值得体现,妇女地位有提高。

 

姐妹互帮情谊深,互相支持有依靠;

自助助人做贡献,和谐社区咱打造。

快乐生活幸福多,千金万金买不到;

姐妹携手向前迈,共同发展是目标!

 

乐施会将一如既往,继续携手农村姐妹们,以及不同的贫困和弱势群体,共同面对挑战,以推进性别公正和平等友爱的社会,让所有人的权利实现并自主追求各自的美好生活。

 

 

乐施会社会性别------妇女充权项目策略规划评估报告摘录

评估员:受益群体、合作伙伴、项目人员

 

1、改善了农村、流动等被边缘化女性的处境。促进了弱势妇女充权,催生并支持一批草根妇女组织先后约100个:农村妇女、流动人口妇女、受暴妇女等被边缘化群体。

2、透过能力建设及参与不同形式的活动,草根妇女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并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带动家庭、社区的正面改变。

3、促进村规民约纳入社会性别平等内容:登封全市325个行政村、漯河47个村庄均先后效法周山村修改村规民约,纳入婚嫁自由、男女共同享有村民待遇等内容。修订村规民约更纳入了国务院在2012年刚颁布的《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

4、提高农村妇女的能见度、壮大妇女声音;推动改变存在性别歧视的风俗习惯,尝试撬动不平等性别制度和文化,创造性别平等社区氛围。

5、促进草根妇女组织、民间组织、高校学者、研究者等跨层面合作倡导。

 

 

 

本文出自即将出版的《七年探索路——乐施会中国项目经验总结2006-2013》

 

 

<返回

bottom of page